前臂截肢或稱肘下截肢。目前國內對這類截肢者,裝飾假手、索控假手、肌電假手都可以安裝,只是由于前臂殘肢長短不同功能上有些區(qū)別:
長殘肢者(包括腕關節(jié)離斷):這類截肢者,截肢術后應積極地鍛煉殘留的前臂旋前、旋后功能。方法是截肢者將殘肢肘關節(jié)彎成90°,用力讓殘肢往里轉和往外轉。索控前臂假肢裝配以后,假手通過另一側肩部的肩背帶、牽引索可以控制假手開合。長殘肢者由于保留了前臂殘肢往里轉、往外轉的功能,因此殘肢可以直接帶動假肢往里轉、往外轉。長殘肢假肢優(yōu)點是功能較好,缺點是有的裝配后整個上肢長度顯得較健側略長一些。
中殘肢:多設有摩擦式旋腕關節(jié),可以被動旋腕。有些雙上肢截肢者,為便于完成吃飯、刷牙等近體動作,不但需要摩擦旋腕關節(jié),有時還需要安裝被動屈腕、彈簧銷定位裝置。
殘肢過短:殘肢長度短于前臂長度35%的為短殘肢。這種假肢由于殘肢短,接受腔前上緣高,會妨礙屈肘功能,因此常采用連桿機構的倍增式肘關節(jié)鉸,能夠增大屈肘角度。這種雖通過機構改善了屈肘功能,但由于殘肢短其實際使用功能較中殘肢、長殘肢的差。
人的雙手實際使用中都有一側做主手,多以右手為主手。如果一側截肢,主手被截肢則首先的任務是應盡快開始訓練使用另一只手,稱為利手交換。通過利手交換訓練,一側上肢截肢者,特別是一側前臂截肢者都能相當好地適應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的需要。為單側截肢者所裝配的假肢,不論索控手還是肌電手,多在必須用雙手協同才能完成動作時才會顯出實用價值。對雙側前臂截肢者,當前的假手雖然簡單,但只要截肢者能夠具有頑強的意志、自強不息、奮斗不止,借助假肢和一些殘疾人其它用品的幫助就能重新獨立生活、學習、回歸社會,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新的貢獻。